45|答疑(五):网络收发过程中,缓冲区位置在哪里?
第一点,是网络收发过程中,收发队列和缓冲区位置的疑问。
- 网卡收发网络包时,通过 DMA 方式交互的环形缓冲区;
- 网卡中断处理程序为网络帧分配的,内核数据结构 sk_buff 缓冲区;
- 应用程序通过套接字接口,与网络协议栈交互时的套接字缓冲区。
其中,环形缓冲区,由于需要 DMA 与网卡交互,理应属于网卡设备驱动的范围。
sk_buff 缓冲区,是一个维护网络帧结构的双向链表,链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网络帧(Packet)。虽然 TCP/IP 协议栈分了好几层,但上下不同层之间的传递,实际上只需要操作这个数据结构中的指针,而无需进行数据复制。
套接字缓冲区,则允许应用程序,给每个套接字配置不同大小的接收或发送缓冲区。应用程序发送数据,实际上就是将数据写入缓冲区;而接收数据,其实就是从缓冲区中读取。至于缓冲区中数据的进一步处理,则由传输层的 TCP 或 UDP 协议来完成。
说到网络收发,在中断处理文章中我曾讲过,其中的软中断处理,就有专门的内核线程 ksoftirqd。每个 CPU 都会绑定一个 ksoftirqd 内核线程,比如, 2 个 CPU 时,就会有 ksoftirqd/0 和 ksoftirqd/1 这两个内核线程。不过要注意,并非所有网络功能,都在软中断内核线程中处理。内核中还有很多其他机制(比如硬中断、kworker、slab 等),这些机制一起协同工作,才能保证整个网络协议栈的正常运行。关于内核中网络协议栈的工作原理,以及如何动态跟踪内核的执行流程,专栏后续还有专门的文章来讲。如果对这部分感兴趣,你可以先用我们提到过的 perf、systemtap、bcc-tools 等,试着来分析一下。
无论 TCP 还是 UDP,端口号都只占 16 位,也就说其最大值也只有 65535。那是不是说,如果使用 TCP 协议,在单台机器、单个 IP 地址时,并发连接数最大也只有 65535 呢?
对于这个问题,首先你要知道,Linux 协议栈,通过五元组来标志一个连接(即协议,源 IP、源端口、目的 IP、目的端口)。
对客户端来说,每次发起 TCP 连接请求时,都需要分配一个空闲的本地端口,去连接远端的服务器。由于这个本地端口是独占的,所以客户端最多只能发起 65535 个连接。
对服务器端来说,其通常监听在固定端口上(比如 80 端口),等待客户端的连接。根据五元组结构,我们知道,客户端的 IP 和端口都是可变的。如果不考虑 IP 地址分类以及资源限制,服务器端的理论最大连接数,可以达到 2 的 48 次方(IP 为 32 位,端口号为 16 位),远大于 65535。
综合来看,客户端最大支持 65535 个连接,而服务器端可支持的连接数是海量的。当然,由于 Linux 协议栈本身的性能,以及各种物理和软件的资源限制等,这么大的连接数,还是远远达不到的(实际上,C10M 就已经很难了)。